5月21日,省党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副教授陈小花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5月22日,《南方都市报》A06版整版刊文《为学生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现予全文转载。

 

白色职业套裙加高跟鞋,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娇小斯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副教授陈小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不时会收到学生发来的微信。“这是学生发给我的简历,让我们帮他们修改的”,陈小花将其中一个微信展示给记者看。

24小时机不离手,是陈小花对自己的要求。她向学生承诺“24小时热线电话”,只要学生有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联系上她。

今年,陈小花在辅导员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4年,负责毕业生工作9年,被学生亲切称为“小花姐”。遇到感情问题,找小花姐;家里事搞不定,找小花姐;找工作遇到困难,找小花姐……

陈小花说,从学生的成长中,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承诺为每位学生改简历

“今年有496名学生,我承诺帮助每一位同学修改简历,指导他们找工作,”陈小花说,今年是她连续第9年负责毕业生工作了。9年来,她一直如自己承诺的“24小时热线电话”向学生敞开。

找工作遇到波折、需要就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参与各种创业大赛……学生们遇到任何问题都爱找陈小花。“小花姐”的名号也因此在学生中传开了。

有一个来自湛江雷州地区的学生,刚入学时,就听了陈小花的就业指导报告。由于其普通话不标准,形象也算不上特别好,非常自卑。她甚至不好意思当面和陈小花交流,只是给陈小花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于就业前景的迷惘。

陈小花看到信之后,约她出来见面。“当时的她,普通话的发音连我都听不懂,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紧张,还有一些口吃”,至今,陈小花还记得那名学生当时尴尬的样子。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教师是毕业后很重要的就业去向,普通话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听了学生的苦恼,陈小花除了鼓励她,也帮助她一起制定了大学生涯的规划和将来的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规划,学生每天苦练普通话,参加各种演讲活动。不仅口服了自身口吃的缺点,还竞选上了学生会干部,并通过了普通话二甲的考试。这期间,陈小花一直与她联系,对她给予指导。

后来,陈小花推荐该学生去一所小学实习,成为五名同时前往的同学中唯一一名优秀实习生。

去年,这名学生毕业了。参加了12场考试后,最终考到中山一所学校做老师。拿到入职通知书后,学生哭着给陈小花打电话:“老师,我上岸了!”听到这句话,陈小花的眼泪也情不自禁流了下来。

“在和学生的相处中,总是有些事情会让我热泪盈眶”,从学生的成长中,陈小花始终能看到正能量,也能从中获得成长。而这,也是她热爱自己工作的重要原因。

 

 

致力团队专业化与职业化

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各项工作,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也一直在思索,作为辅导员,如何为广东的创新驱动尽一份力”,陈小花说,“我认为,创新、创业是重要的手段。事实上,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方式。”

以陈小花的名字命名的“陈小花工作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工作室)”2014年7月获批为第二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名辅导员工作室,成为当时广东省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四个名辅导员工作室之一。

学校对陈小花工作室提出的要求是“一花引来万花开”,希望陈小花工作室能带动更多的就业指导团队,培养出更多善于指导学生就业的辅导员。

陈小花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全省就业创业工作辅导员团队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她利用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专家。如今,陈小花工作室已有30名辅导员,其中,15名为校内辅导员,15名为来自华工、华师等高校的校外辅导员。

工作室以“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为研究重点,发挥资源优势,针对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陈小花工作室结合学校提出的“暖春计划”,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就业方案,做到精准帮扶;同时,开展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双导师计划,并有效利用高校周边资源优势开展合作。

 

  

“知心大姐姐”与学生无话不说

辅导员处在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陈小花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做真正值得学生信任、让学生服气的好老师。

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陈小花常常思考:如何结合大学生发展诉求,融入时代元素,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她创建了“餐桌温馨一刻”制度,利用午饭时间与学生一起就餐,在餐桌上为学生释疑解惑。

她建立了“操场散步”制度,定期约谈学生,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建立家长“电话汇报”制度,及时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探索“家校联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她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探索“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每天都会利用Q Q、微博、微信与学生互动,确保全面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让陈小花颇感欣慰的是,她为学生的付出也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她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姐姐”,很多学生愿意对陈小花讲出连对自己父母都不愿讲的事。“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他们都愿意跟我说。”

陈小花记得,有一个大四的女生发现自己怀孕了,当时,正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也不敢跟自己的父母讲,却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陈小花。陈小花并不责备她,先仔细询问了她和男朋友目前的状况。

当了解到两人关系稳定,就鼓励两人先努力找到工作,并争取得到家人的同意。后来,陈小花与双方家长沟通,双方家长对对方都很认可,觉得如果两人都顺利找到工作,也可以考虑马上结婚。

经过努力,两个人均在珠三角找到了教师的工作。一毕业就结婚了,孩子也留了下来,“很多人说他们成为人生赢家了。”

“其实有时候帮助这些孩子处理一些情感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成长过程,立德树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陈小花说,作为辅导员,对职业、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种敬畏感,这样,自己才能不断提升。

 

 

放弃转岗机会主动留任辅导员

不少高校辅导员到陈小花的工作室来交流,都惊叹:“你干了14年居然还在干!”

陈小花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并不了解,甚至有些高校的专业教师也对辅导员不了解,常常有人比喻辅导员是“保姆”、“消防队员”。

“辅导员的工作确实很多,也很复杂,尤其一开始做这个工作时,找不到存在感,也没有成就感,所以很多人干不了几年就转岗了。”

一些外校的辅导员来和陈小花交流时,问陈小花何以能坚守这么长时间还热情不减。“要有足够的职业自信”,陈小花说,不少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不够自信,这样就会觉得幸福感很弱。

陈小花却觉得这份职业可以让她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去年,学校中层换届,本来陈小花有机会转到其他岗位。但陈小花却主动提出,愿意继续留在辅导员的岗位上。

“这些年的辅导员生涯,让我觉得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陈小花说,在辅导员的岗位上需要付出很多,如果要做得好,就不能想太多名利、不要计回报。

工作占据了陈小花的大部分时间,她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了家,也有很多学生发微信找她。“整天拿着手机回微信,先生如果不理解的话还以为我在干什么事呢”,陈小花开玩笑说,一边给记者看了学生发给她的各种微信。

这些年,最让陈小花欣慰的,是家人对她的工作特别支持。陈小花的丈夫以前是警察,工作也很忙,所以她常常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活动。后来,丈夫转岗,去了其他单位做公务员,工作没有以前忙了,所以孩子基本由丈夫来带。

有一次,儿子的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爸爸去哪儿了”,孩子觉得很棘手,“他跟同学的家长说,我爸爸天天在我身边,我觉得我应该写‘妈妈去哪儿了’,因为我妈妈工作太忙了,我经常见不到她。”后来,孩子真的写了一篇“妈妈去哪了”。

 

基层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也一直在思索,作为辅导员,如何为广东的创新驱动尽一份力?我认为,创新、创业是重要的手段。事实上,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方式。”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副教授陈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