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进校工作方案

 

专家进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验证学校在自评报告中所阐述的办学目的、学校描述、自评结论和提出的改善方案,同时也为了通过第一手的调查取证和面对面的沟通获得更多有关学校本科教学的实际状况信息,进而针对学校存在问题提出咨询建议。本方案供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参考使用。

一、专家组人员组成及考察时间

专家组人员组成由教育厅综合考虑被评高校行业背景、学科门类、办学层次等因素确定。专家9-13人(其中,组长1人),秘书1人。考察时间为期3-4天。

二、专家组进校考察工作流程与任务

    (一)进校前工作。

认真了解和掌握审核评估方案中指标内涵及评估程序;认真审阅参评学校《自评报告》及《数据分析报告》,完成《审读意见表》,并制定进校考察计划。专家进校前工作流程见图1

 

 

 

 

 

 


进校前专家工作流程图

    (二)进校后工作。

    对参评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访谈、听课、查阅材料、现场考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情况,考察学校办学条件状况(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资料、网络平台等)、师资队伍状况(尤其是新专业师资队伍状况);了解学校、学院(系、部)党政领导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教学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相关职能部门保障和服务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必访人事处、财务处、总务与后勤处、资产管理处);对学校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风学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特别是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帮助学校找出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建议,并在考察结束前的反馈会上当面向学校进行反馈。考察工作既要全面关注,又要突出重点。专家在校考察期间工作流程见图2

 

 

 

 

 

 

 

 

 

 


专家在校考察期间工作流程图

    (三)离校后工作。

专家组中每位专家提交《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个人考察报告》;专家组长在汇总专家《个人考察报告》后形成《专家组审核报告》,并给出结论建议。专家离校后工作流程见图3

 

 

 

 

 

 

 

 

 

 

 


专家离校后的工作流程图

三、专家进校考察方式

    专家对学校的审核评估可以采用访谈、听课、座谈、现场考察、查阅材料等方式。鼓励专家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更加深入、全面和有效的考评方式。

    1.访谈。

    访谈主要目的是印证专家的判断和疑问,所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应事先做好资料、情况、问题等准备,精心挑选访谈对象,应包括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人事、财务、总务、后勤、资产管理必访)、学科带头人、院(系、部)党政领导、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人群。访谈过程中坚持平等对话,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讨论。

    2.听课。

    专家听课要常态化,每位专家至少听课3门次。专家既可在进校考察前1个月内听课,也可在进校考察期间听课。同时在专家进校考察前,增加教学名师、教学管理人员等专家对被评估学校进行听课检查环节,听课检查结果将作为审核评估的重要依据。专家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专业课、双语教学课、精品课等)和不同类型教师(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主讲的课程进行听课。着重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气等。

    3.座谈会。

    座谈会可不拘形式地开展讨论。座谈会主要包括学生座谈会、青年教师座谈会、专业负责人座谈会、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等。参加座谈的人员可以由专家随机抽,但一般不超过15人。专家在召开座谈会之前,应确定座谈的主题,预设想达到的目的,并在座谈中引导大家围绕主题交流讨论。

    4.现场考察。

   重点考察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室、实验实训室、图书馆、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校园网等)能否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自主选择考察场所。

    5.查阅材料。

    包括抽查学生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和学校提供的评估支撑材料等。

坚持点面结合,每位专家应至少抽查2个专业2门课的试卷和2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对学生试卷的抽查主要看教师的命题质量、卷面质量和教师的评阅质量等。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主要看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包括从开题、立论、资料收集、方案比较、调查、实验、总结、结论,以及论文或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完善、科学、合理,执行是否严格,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看论文或设计的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选题质量,包括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否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题目难易度,题目工作量,理论意义或实际价值。能力水平,包括查阅文献资料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成果质量,包括文题是否相符,写作水平,写作规范,篇幅,成果的理论或实际价值。评阅与答辩,有否指导教师和论文评阅人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意见,以及成绩评定是否恰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