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部委印发的《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实施,12月19-21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智慧学习工场(2020)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邀请了众多业界知名专家、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增材制造行业战略合作伙伴等共商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路径。作为会议主要承办方,学校校长骆少明教授为研讨会致辞,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提出,增材制造产业加速崛起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大平台+和共享核建设为抓手的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能够为增材制造产业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提供集成载体。

华盛顿国际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华作了题为《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大数据驱动了决策报告、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变革,区块链改变了价值在用户间的交换模式,物联网促进万物互联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透明,云计算促进数据分析和数值仿真。面向未来的个性化、柔性生产制造需求,要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智能制造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模式、流程与场景,让数据为教学和智能制造过程提供更多决策支撑,实现因材施教的智能化终身学习体系。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耀堂探讨了3D打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3D打印的最新工艺包括底部扫描SLA、DLP光固化、连续液面生长(CLIP)、挤出式金属3D打印、多射流熔融、NanoParticle Jetting、双光子直写等。目前,3D打印已经应用于教育研究、教学研辅等领域,应用发展趋势正从原型转向直接制造,另一方面,3D打印也具有为知识增值、让创意有形的教育价值。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沿着‘增材制造+学科’的建设路径进一步拓展丰富。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晋常宝提出,工业设计为创造产品差异化,推进技术市场化,提升产业附加值,优化和再造产业体系提供了可能,基于‘编程+生成’的设计模式能进一步优化计算,提高效率、促进交互,极大拓展了设计边界。工业设计、创成式设计和3D打印的融合式发展为未来个性化定制需求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基于真实项目实训、面向交叉学科集群、立足德智才一体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成式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东莞市3D打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盛贵认为,3D打印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重要技术突破口,要将增材制造、大数据与新材料融合于传统机械工业,在工程能力培养上形成比较优势和特色。学校可通过设立具有协同育人体系的特色产业学院,实行专项招生制,采用‘3+1’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整合‘政产学协园’混合所有制的优势资源,有效解决国内高端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朝晖指出,技术发明不等于创新,将发明用于商业活动并取得成功才是创新。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企业家对资源的配置。除了技术,工业智能必须做好战略规划,做好细节和风险防控。这都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强大的智能制造人才供应体系。

安世中德咨询有限公司咨询工程师贺进认为,增材制造能够为传统工艺提供轻量化、多件融合、分布式生产、全新材料、按需生产、个性化的服务,对于降低制造成本、优化开发、改善生产流程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增材的设计与制造的完整解决方案需要涵盖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与模型处理、设计评估与参数优化、工艺模拟与工业优化、增材制造设备与质量检测全过程。

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部总经理邢军提出,增材制造是天然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都能体现重要价值。大数据+AI+云+区块链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智能制造将为各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也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智慧学习工场将致力于构建以学科专业集群为基本单元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增材制造产业链全要素场景,推动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形成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最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陈守强作了题为《知行合一的工作经验传承系统》的主题报告,分享了该公司纵横商场、服务社会20年来的优秀运作经验。



据悉,先进设计与增材制造智慧学习工场(2020)主要由1个智慧学习平台、10个中心和1个实习实践基地组成。工场遵循“设计为先,创新引领,技术集成,虚实相胜”的原则,汇聚增材制造领域领先行业企业资源,建设技术供应链体系,以真实产业需求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设计能力评价与认定机制,保障多种学习方式的等价性;以先进设计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能力培养为路径,构建增材制造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