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准确阐释、全面把握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11月12-13日,2022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分会在我校圆满举行。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探讨中国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
12日,2022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分会在我校东校区一教208开幕,腾讯会议线上同步直播。大会开幕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司长张谋致贺词。他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会议主题非常契合二十大报告的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理论,是新时代做好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凝心聚力各民族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交汇区,是中国与全球化对接的前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试验区和先锋区。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真诚期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能够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好基地平台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能够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民族学研究的学术重镇,结合大湾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致开幕辞。张知干指出,此次会议,通过深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城市民族研究、助推全省乃至全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助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一是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切实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和城市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二是要切实加强推进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三是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湾区城市民族工作与研究的经验总结和推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黄心怡同志,受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科同志委托在会上致辞,他表示,希望大家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的多个议题的讨论,深入交流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他希望民族学界,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二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要以理论探索推动实践创新,助力广东的现代化建设。三是在成果转化层面,要善于利用平台载体,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参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凌靖波代表学校对省社科联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高度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凌靖波表示,我校作为一所具有红色基因和民族教育底色的高校,多年以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全力打造南方民族教育高地、民族研究高地、民族服务高地、民族人才高地,正在积极建设“民族学”博士点。本次会议的召开,一定能充分展现我国民族学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深入的思考、大胆的探索、积极的实践,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远见宏识以及建言献策,一定能汇聚起学界的磅礴力量,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大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积极促进“中国特色民族工作”向前发展。
在会议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围绕《从移民视角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出我们在向移民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通过分析多族群交往互动与多样性文化交流的复杂过程,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成为社会融合的核心,将中华各民族凝聚成命运共同体;原国家民委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杰教授围绕《中国“民族”话语的国际互动》,指出中国的“民族”话语建构始终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进行,并向世界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围绕《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指出草原游牧结合地带在历史上随着移民的交融已经形成不可剥离的文化统一体,通过分析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提出中华文化共同体是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交流、吸纳、累积、变迁、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围绕《制度条件、主体意识与文化共生:山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清水江经验》,分析了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围绕杉木种植采运贸易活动而展开的区域社会演化图景,指明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经验价值;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纳日碧力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阐述了中华民族有“四个共同”的历史基础以及所形成相应的维系中华民族的强大情感纽带,提出它们共同构成凝聚中华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暨南大学贾海涛教授围绕《试论珠三角城市化模式的形成及特点》,指出珠三角的市场经济及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城市化是全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和样板,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分析当前发展所遭遇的瓶颈,提出新时代珠三角城市群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贵州民族大学吴秋琳教授围绕《妈祖信仰文化:农耕与渔猎文化的交结与互证》,指出妈祖信仰是陆地农耕文化与海洋渔猎文化交结与互证的结果,详细阐述了宋代出现的妈祖信仰文化是基于南方百越族群的文化基因,提出国家的海洋文化发展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文化重构行为;我校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性的中国方案》,指出现代化作为一种文化发明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权力向度,或者说是路径依赖,具体论述了中国和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而且又发展于内部的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文明互鉴,能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12-13日,与会学者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基础”“中国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六个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分组研讨。
13日,会议在我校闭幕。我校民族学院副院长邱运胜副教授作会议学术总结。
据悉,本次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承办,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广东省政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设线下主会场。我校黄秋文副校长,学校党办、科研处相关负责人以及民族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向年会分会投稿,线下线上143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