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南方日报》第A05版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长戴青云:以“技术+师范”优势培养“双师型”工匠之师》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技术+师范”金字招牌、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校五区”发展新格局、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予全文转载。
日前,全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联盟正式成立,12所高校共同推动职教教师教育事业进入组团发展新阶段。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下称“广师大”)当选副理事长单位,将推动联盟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和职业教育南方高地。
广师大校长戴青云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学校秉承“服务产业、引领职教”办学理念,通过突出“技术”优势强化“技术师范”特色,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工匠之师,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制造业当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努力建设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技术师范大学。
打造“技术+师范”金字招牌
南方+:如何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戴青云: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广师大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努力学懂弄通、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真抓实干、认真检视整改,强化理论指导发展实践,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前,学校正聚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重点目标,围绕科技自立自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科产教融合,创新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工匠之师的培养范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长戴青云。
南方+:学校推进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重要成果?
戴青云:“技术+师范”已成为我们培养“双师型”工匠之师的“金字招牌”。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战略需求为己任,协同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教育、民族学三大学科高峰,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双师型“工匠之师”、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此思路下,“三性融通、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广东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机构,还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数字化转型赋能“一校五区”发展新格局
南方+:人才培养如何具体落实“技术+师范”?
戴青云:“制造业当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关键看教师,教师素质关键看“双师”,核心是培养具有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技能水平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标准强化“技术性”,专业教学能力则按照双师标准强化“师范性”,同时通过开设法律、中文及数字素养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技术师范大学必须突出“技术”优势才能体现“技术师范”特色,才能担当起培养既有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又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工匠之师的历史使命。
在“技术性”方面,我们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以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为重点,与链长企业共建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数字工场、家车一体数字工场、IP数字工场等多个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集科研科普科创、实习实验实训、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方位提高师生实践实战能力,率先开展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中高本硕”教材体系建设,为广东信创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中高本硕”人才体系构建贡献广师大方案。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东校区。
南方+:立足“一校五区”,学校如何统筹发力?
戴青云:我们以数字化转型为推手,以校地深度融合为中心重新优化“一校五区”功能布局,将校区分散的不足变成学校分布式高质量发展优势。
位于广州天河北的西校区打造“一园一院双中心N基地数字工场”,探索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为信创与网络安全产业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位于科韵路中心区的东校区整合美术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民族学院优势资源,建设工信部数字创意“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依托非遗传承大师工坊和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打造“一院一坊一室数字工场”,以“艺术+科技”特色探索IP与数字创意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位于白云区的白云校区对标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家电三大支柱产业需求,整合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优势资源,构建“家车一体数字工场”,与广汽集团、广州数控、美的集团等链长企业合作共建科产教基地。
河源校区除了承担大一新生通识教育功能,还主要依托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体育与健康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数字创意学院四个整建制学院布局学科专业群,建设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人工智能科普中心,打造“人工智能数字工场”,开展德智体美劳通识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科普教学。
此外,北校区正在打造数字人才创新港,将为学生全方位提供科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能力实习实战实践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进驻师生的广师大河源校区。
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南方+: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大局,广师大有哪些新计划?
戴青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职教师资。学校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近日出台,对“双师型”工匠之师的规模、质量、层次提出更高需求。立足职业教育大省,广师大将加快博士点单位和教育专业博士点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并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学生数字化素养及专业技能。
学校还将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技术+师范”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技术师范大学,打造职教师资培养“国家队”和“领头羊”,协同湾区高水平大学、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共同探索“双师型”工匠之师培养广东范式,助推大湾区职业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广师大教授唐宇(左一)获第九届广东杰出发明人奖。
【案例】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与网络安全链长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
广师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为学科顾问,建设教育行业信创适配中心和网络安全靶场与实网攻防演练中心,与网络安全链长企业中国联通、奇安信开展深度产教融合,为首批广东省信息安全产业生态创新联合体发起单位中的唯一一所高校;建设“一园一院双中心N基地数字工场”,对标信创与网络空间安全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多维度开展“卓越工程师”和“双师型工匠之师”本科、硕士层次培养的实践探索,相关成果获2021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院师生的科研能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院长蔡君的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生成果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三项和广州市“青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蔡君教授荣获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民族学院:
不断擦亮民族教育底色
近年来,广师大不断擦亮民族教育底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依托民族学院锚定民族学博士点建设目标,传承广东民族学院民族教育历史积淀,创新广东民族教育模式,打造南方民族党建、民族研究、民族社会治理、民族教育高地。
该学院结合党建双创工作,创建“石榴籽”样板支部,“石榴籽”教工党支部2023年成为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2021、2022年先后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23年,院长杨文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编撰工作。
【数读】
本科生36580人,研究生2000人;毕业生成为全省500多所中职、技工学校的中坚力量,近三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选手中,50%以上来自广师大。现有高级职称教师556人,博士学位教师750人。
本科专业74个,硕士点10个(招生专业领域45个),国家、省一流专业24个,国家、省一流课程39门;近五年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学生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以上奖项30多项。
近五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项、国家社科基金2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5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广东省技术发明奖1项,广东省优秀发明人奖1项,广东省人文社科成果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