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第二十一届国际制造会议(IMCC 2025)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我校同时承办了“产教融合”分论坛。该分论坛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单位的8位专家作报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蔡君出席分论坛并致辞,科研处负责人卢旭主持会议。




蔡君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破解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供需适配难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我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唯实求新”校训,坚持“服务产业,引领职教”办学理念和“一个创新,两个转化”发展理念,突出民族性、技术性、师范性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国际化、数字化人才培养优势,构建“技术+师范”发展新格局,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唯实求新、育人匠心的高素质卓越工程师、职业教育师资、基础教育师资和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并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建设三方面介绍学校实践举措。希望以论坛为契机,凝聚全球智慧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深化改革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论坛现场,8 位专家依次分享观点:华中科技大学周艳红教授剖析智能制造拔尖人才培养核心要点,提供理论参考;华南理工大学李巍华教授介绍“华工模式”,阐述通过产教融合与项目驱动重构课程体系、培育卓越工程人才的路径;广东工业大学刘强教授结合装备制造业特征,提出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场景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吴智恒教授立足广东产业实际,分析装备产业集群化战略,指出装备可靠性的关键作用,并结合实例明确技术自主化、高端化方向;广东许仰曾数字液压研究院陈福恩教授以“液压智能制造平台”为核心,详解“教学、科研、产业、创新”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我校机电学院杨勇教授针对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痛点,介绍依托“技术+师范”定位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上的探索,提供“广师大方案”;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蔡武亮介绍飞行汽车智能制造项目的“需求锚定-场景赋能-产学研协同-评价闭环”培养体系;佛山华数机器人杨林结合产业实践,从技术应用与培养路径方面为制造人才培育提供产业视角。

本次“产教融合” 分论坛紧扣“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智能制造工程应用人才培养”主题,围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实践痛点、创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氛围热烈。10月25日,大会对优秀组织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其中,戴青云、蔡君、卢旭荣获“优秀组织奖(个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获评“优秀组织奖(单位)”。

据悉,第二十一届国际制造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极端制造(英文)》编辑部联合承办,我校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佛山大学共同协办。大会期间,还举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学科优秀结题项目报告会及成果展,同步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报告论坛、主题论坛、青年论坛等三十余个分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制造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