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成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只有22年的年轻平凡的生命能够穿越了这50年中国社会堪称沧海桑田的变迁,在中国的精神年轮里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士兵的传奇故事,始终对中国人的心灵塑造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仍然呼唤着他的精神的光耀,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也有人斩钉截铁的表示:“雷锋精神早已经过时了。”原因很简单,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雷锋时代至今,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合作社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等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仍然坚持着把对时代的道德要求,对社会的良知呼唤赋予到“雷锋”身上。一言以蔽之,雷锋精神不是一个凝固、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道德标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困惑。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疑问:“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何才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涵义,如何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得到彰显?
狄更斯的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我们身处的这个大转型时代也同样适用。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的震动和思考,中国人的精神焦虑其实从来没有停止。在我们被丛飞憨厚的笑容打动时,我们也看到了郭美美价值不菲的名车和手袋;在我们赞美“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用双臂守护的善良之花时,我们也对彭宇案的人性迷题困惑不解。“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更是引发了全体国民的愤怒和思考。当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一切都可以明码标价、上架销售时,国人精神世界的贫乏和混乱也愈加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雷锋精神再次显示了它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需要这种精神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筑一个精神家园,为面临转型的社会寻觅一种内在动力。正因为如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强烈的时代意义。
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续写那本厚厚的“雷锋日记”,那个在营房前倒下的年轻身影从未真正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视线。深山中的邮递员王顺友用一个人的长征丈量着责任和信念的长度;年轻白领李玉强放弃大城市优厚的职业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草原医生王万青40余年风雨无阻的奔波;汶川地震后十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百万年轻人热情服务……奉献,这个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无数纯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个方向执著前进。在不断的实践中,公民精神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雷锋的人生,固然只是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剧情,却也是人生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普通问题。自我与社会、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不论时间如何流转,人类所要面对的问题没有变,对答案的追求也一直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不断有人被这个总是灿烂微笑着的小个子所打动,使雷锋精神足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雷锋精神的召唤正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鼓励着我们追求更充实的人生,把我们的砝码添加在价值天平上精神责任的那一边,为我们回答生命的课题指明了方向。不需要宏大的理想和志愿,也不需要开天辟地的伟力,只要对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上一节课,为公益组织填写一份志愿者表格,甚至只是为微博上寻人、捐物内容的一次转发,举手之劳间,我们已经在悄然靠近那个伟大的灵魂。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我们站立的地方,脚下的这片土地。(校报记者 曾梦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