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水平,强化督教、督学、督管相结合,本学期校级教学督导工作将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学校实际,现将具体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督导内容

 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督导工作主要从督教、督学、督管三个方面展开,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校管理的高效运行。教学督导方式从以往的督“一堂课”转变为督“一门课”,这意味着督导将贯穿课程始末,深度审查教学大纲落实、章节衔接、知识递进以及持续改进落实情况等。督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督教

 教学内容:

 1. 教材使用:教材选用是否符合教育部及学校规定,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以及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符合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检查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匹配度,是否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教材选用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能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拓展资源建设。

 2.教学大纲:评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合理性,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检查大纲所设定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是否对应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指标点,确保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支撑作用。

 3.教学难度:调研学生课堂反馈与课后作业、测试完成情况,判断教学难度是否合理。

 4.教学进度:是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进度组织教学,不得擅自增加或削减课时。

 5.“两性一度”:判断教学内容是否体现“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

 6.课程思政:是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堂育人的功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式:

 1.是否照本宣科:课堂观察教师讲授过程,看其是否能脱离教材文本束缚,用生动、易懂的语言阐释知识,结合实际案例、生活经验,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是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确认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是否融入信息技术:查看教师是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平台、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考核方式:

 1.评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检查考核内容是否覆盖课程知识、技能、素养等多维度目标,试卷命题是否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有效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审视考核形式多样性,除传统的考试、作业外,是否纳入课堂表现、小组汇报、课程论文等形式,多角度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

 3.考核方式的合理性:调研考核难度是否符合课程定位与学情,既要有区分度,甄别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又不能过难或过易,保证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4.考量考核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分布在整个学期,避免集中于期末,引导学生持续学习,减轻期末备考压力。

 持续改进情况:

 1.教师是否根据以往督导反馈进行教学改进:查阅教师教学反思记录、改进计划文档,确认教师对督导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是否有清晰认知,有无针对性的整改规划。

 2.改进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督学

“督学”是督导工作的另一重要环节,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督导组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座谈、作业检查、实训实习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督导组及时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沟通,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三)督管

“督管”是督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组对学校的教学计划执行、课程安排、考试管理、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同时,督导组还需关注学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督导工作要求

(一)每位校级教学督导需从评教成绩排名靠后以及新进教师中选取10门课程进行督导。每门课程每学期需追踪督导2-3次,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各一次,确保对课程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在安排听课任务时,需提前提醒任课教师准备好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相关材料。

(三)督导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以客观、建设性的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记录沟通情况。

(四)督导工作结束后,及时提交督导报告,反馈督导情况。

 本学期督导工作以“督教、督学、督管”为核心,全面覆盖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督导机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希望各教学单位及相关教师积极配合督导工作,共同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202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