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未来网络体系中“可重构基础网络的寻址及路由交换研究报告”
主讲人:李挥教授
时间:6月23日(周五)下午4:00
地点:二教203室
主讲人简介:
李 挥,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实施专家组成员(北大节点负责人),深圳市信息论与未来网络体系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发改委SDN未来网络工程实验室(华为-北大联合)工程实验室共同主任,广东省大数据标准专委会教育组组长,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云计算行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粤教云计划总体组专家,深圳市发改委融合网络播控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先进网络技术实验室主任。深圳市科创委网络通信领域核心专家,主笔完成深圳市申请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实施报告,主笔完成深圳市申报网络与智能国家实验室的申请报告。
1986年获得清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网络编码理论发明人李硕彦教授,博士论文“On the Complexity of Concentrators and Multi-stag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in Switching Systems”,获香港中文大学年度最佳工程博士论文提名。
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及软件,互联网体系及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的开发,研究和教学。长期负责国家科技部973课题,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课题。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和会议的论文50多篇,其中SCI/EI共收录60篇,申请美国专利9项,国际PCT30项,中国发明专利22,授权专利10个,授权美国专利3个。
在分布式大数据云储存的理论研究及系统研发方面国际领先,从2013到2017年连续五年任IEEE Inter. Conf. on BigData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及编码Workshop主席,提出的基于G(2)域的RS纠删码达到理论上最优,是目前业内最优的编码,已经申请PCT及美国专利。提出的基于G(2)域的再生码(RGC)BMBR/BMSR是计算复杂度最优的RGC,使得RGC达到实用的程度,已经授权美国专利,并收录成为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学科词条。
讲座主题: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服务质量及能耗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全面突破TCP/IP协议体系的固有缺陷及瓶颈束缚,研究全新的未来网络理论及架构体系。
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FARI)是2012年启动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研究”的核心,更是我国第一个全面突破目前TCP/IP细腰结构先天不足的架构体系。可重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体系(FARI)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明确提出以“可重构多态网络层”全面取代TCP/IP;以基态模版生成各种多态网络层的方式,从哲学意义上占据了未来可扩展、可编程柔性网络架构体系的高地,成为可以承载现在和将来国内外各种网络层路由协议体系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成果已经进入国家及国际标准程序。
电子与信息学院 科研处
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