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晚,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应邀在白云校区三教104学术报告厅作题为《在江南水师-陆师寻访鲁迅》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与传媒学院刘茉琳副院长主持,佘爱春副院长作总结。
沈卫威教授以“现场,档案,文学文本”之间的有机联系为主线,通过“昨日重现”的独特视角,带领师生共同寻访“另一个”鲁迅。
沈卫威通过介绍水师学堂的两棵广玉兰,鲁迅在北京种植的两棵丁香树等相关内容,结合鲁迅散文《秋夜》中的两棵枣树,介绍了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求学阶段的“寻访”,重点讲述了鲁迅在西学、基础图画方面的所得,以及自然、人文环境,社会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水师,鲁迅初学英文,接触到进化论等先进思想;次年,转入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鲁迅开始学习德文和绘图,能够独立绘制铁轨横断面图和插画,这样的学习经历影响着鲁迅后来参与民国嘉禾国徽和北大校徽的设计,并广泛涉猎佛造像、汉画像、版画等多种美术形式。沈卫威介绍了一个“平面设计大师”形象的鲁迅,他还提及陆师学堂总管俞明震对鲁迅的影响,由此拓展到鲁迅仙台学医的经历。
演讲的最后,沈卫威表示,文学研究要立足于现场,依托一手文献及档案进行文本互证;结合自身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倡导同学们走出校园,学问在脚下,到现场去,一定会有不凡的收获。
活动尾声,佘爱春副院长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并对沈卫威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场讲座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鲁迅的认识,更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研究的热情和追求。
据悉,沈卫威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人物研究,在胡适、茅盾、 “学衡派”及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等领域处于国内前沿。尤其是对胡适的研究,已形成系列成果和独特的研究风格,在海内外具有相应的社会影响。近年致力于文学档案的发掘与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主要著作有《无地自由一胡适传》《茅盾传》等1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