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粤港澳大湾区名家讲坛”专题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在我校工业实训中心802报告厅举行。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给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主持,李双老师作为与谈人,线上线下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刘正寅教授从历史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华夏认同演进和升华的历程。他表示,中华民族先民们经过夏、商、西周时期的交融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与发展,华夏民族进一步吸收、融合边疆民族,发展成为人数众多的汉民族;经过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内迁各民族以华夏自居,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与整体性逐步加强;隋唐大一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与华夏认同,而此后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背景下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发展,华夏认同发展为超越族类文化认同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元朝规模空前的大统一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交融凝聚强化了这种超越族类的共同体意识;历经明、清时期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华夏作为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认同,沿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标志。最后,刘正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渐清晰,并在近代各族人民反对列强入侵的救亡图存民族解放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化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李双从刘正寅的主要学术观点、个人感想等方面作出分享。李双认为刘正寅从历史的连续性视角出发,全面地看待华夏认同升华问题,揭示了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规律,逐渐凝聚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的大的趋势。

据悉,刘正寅为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所民族史研究室主任、《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及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民族史》卷主编。